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90篇
  免费   433篇
  国内免费   273篇
测绘学   97篇
大气科学   53篇
地球物理   634篇
地质学   1161篇
海洋学   110篇
天文学   10篇
综合类   97篇
自然地理   734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43篇
  2022年   83篇
  2021年   90篇
  2020年   97篇
  2019年   87篇
  2018年   63篇
  2017年   78篇
  2016年   100篇
  2015年   81篇
  2014年   106篇
  2013年   119篇
  2012年   108篇
  2011年   115篇
  2010年   104篇
  2009年   124篇
  2008年   155篇
  2007年   127篇
  2006年   109篇
  2005年   96篇
  2004年   125篇
  2003年   99篇
  2002年   88篇
  2001年   82篇
  2000年   101篇
  1999年   72篇
  1998年   70篇
  1997年   59篇
  1996年   40篇
  1995年   45篇
  1994年   46篇
  1993年   38篇
  1992年   44篇
  1991年   34篇
  1990年   22篇
  1989年   17篇
  1988年   10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991.
首先阐述堰塞湖溃坝控制与人工排险的内容、原则和方案.在此基础上分析堰塞湖应急处置中安全监测的原则和内容,以及泄流、渗流控制、滑动体加固等应急工程措施适用性.最后讨论冲切和坝体稳定泄流的工程设计与应急转移措施.  相似文献   
992.
太湖沉积对流域极端降水和洪水响应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认识极端洪水特征和周期,急需建立长期洪水记录和序列。过去150 a来长江下游极端降水引发了多次太湖特大洪水,太湖湖泊沉积提供了长于观测资料的洪水记录。本文利用太湖中心开阔水域的近现代沉积,采用210Pb和137Cs测年法和粒度、磁学特征分析,与区域夏季降水和长江下游洪峰流量进行相关分析,恢复了太湖流域150 a来的历史洪水事件。根据长江下游极端夏季降水(Pjja≥90%百分位)和极端径流(Q≥90%百分位)以及历史文献记载,太湖流域自1840年以来约有24次特大洪水年,而湖泊沉积物砂级粒径与低频磁化率等特征能捕获与之对应的中洪水事件15次。这表明湖泊沉积记录能较好地反演过去洪水变化,为利用沉积记录认识百年极端洪水长周期变化和特征提供了沉积学、磁学等方面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93.
徐星娜  汪勇  沈吉  王勇 《沉积学报》2012,30(6):1072-1079
以青海湖东南部湖盆钻取的长475 cm沉积岩芯(QH 2005)为材料,基于6个层位14C年代(4个总有机碳(BOC)样品年代和2个木质素样品年代)建立了晚冰期以来QH 2005钻孔的“深度-年代”模型,并对BOC样品14C年代的硬水效应(732~2475年)进行了校正。挑选沉积物中成年介形虫(Limnocythere inopinata或Eucypris inflata)壳体,对其测定了δ18O值;同时测定了L. inopinata壳体体长,在此基础上利用经验公式定量恢复了青海湖湖水古盐度;此外还对QH 2005钻孔沉积物进行了红度指标的测定。结果表明:QH 2005孔沉积物红度和介形虫壳体δ18O指标所揭示的晚冰期以来气候演化模式与前人研究结果基本一致,而L. inopinata壳体体长定量重建的湖水古盐度只在较长时间尺度上(对应较大的湖水盐度变化)与气候演化模式较为一致,但在千/百年尺度上并不能很好指示气候突变事件,可见青海湖湖水盐度是L. inopinata壳体体长变化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但并非唯一的决定性因素。  相似文献   
994.
新疆柴窝堡湖沉积物中环境敏感粒度组分揭示的环境信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柴窝堡湖沉积物剖面和流域表层沉积物进行粒度分析,结合沉积剖面年代序列,研究了柴窝堡地区的环境演变与沙尘暴事件。首先通过主成分因子分析,对柴窝堡湖沉积物剖面粒度不同粒级组分含量进行了研究,探讨了湖泊沉积物的物质来源,获得了两个主控因子F1和F2,它们控制了湖泊沉积物近97.7%的粒度变化特征。研究表明,F2代表了以57 μm为众数粒径的次总体,主要来源于地表风沙侵蚀;而F1为以7 μm为众数粒径的次总体,主要受流水作用控制。进而通过粒径-标准偏差法,提取了湖泊沉积物中环境敏感粒度组分,风成组分C2(20~209 μm)反映了区域风沙活动的历史,并揭示了1910-1930年和1980-2000年为百年来的两个沙尘暴相对活动强烈的时期。沉积物中记录的1980年和2000年左右的沙尘事件与器测记录及历史文献记载具有很好的一致性。最后利用均值突变诊断分析,发现柴窝堡湖地区1910年前后存在近百年来最强的沙尘事件,揭示了近百年来该地区一次最强的环境突变事件。   相似文献   
995.
Maar lake Laguna Potrok Aike is located north of the Strait of Magellan (south‐eastern Patagonia). Seismic reflection profiles revealed a highly dynamic palaeoclimate history. Dunes were identified in the eastern part of the lake at approximately 30 to 80 m below the lake floor, overlying older lacustrine strata, and suggest that the region experienced dry conditions probably combined with strong westerly winds. It is quite likely that this can be linked to a major dust event recorded in the Antarctic ice cores during Marine Isotope Stage 4. The dunes are overlain by a series of palaeo‐shorelines indicating a stepwise water‐level evolution of a new lake established after this dry period, and thus a change towards wetter conditions. After the initial, rapid and stepwise lake‐level rise, the basin became deeper and wider, and sediments deposited on the lake shoulder at approximately 33 m below present‐day lake level point towards a long period of lake‐level highstand between roughly 53·5 ka cal. bp and 30 ka cal. bp with a maximum lake level some 200 m higher than the desiccation horizon. This highstand was then followed by a regressional phase of uncertain age, although it must have happened some time between approximately 30 ka cal. bp and 6750 yrs cal. bp . Dryer conditions during the Mid‐Holocene are evidenced by a dropping lake level, resulting in a basin‐wide erosional unconformity on the lake shoulder. A second stepwise transgression between ca 5·8 to 5·4 ka cal. bp and ca 4·7 to 4 ka cal. bp with palaeo‐shorelines deposited on the lake shoulder unconformity again indicates a change towards wetter conditions.  相似文献   
996.
综合壁心、薄片、钻井和三维地震等资料分析渤海东部庙北地区古近系层序与沉积特征,并运用地震相、古地貌和地震属性刻画沉积体系平面展布.研究表明,古近系由1个二级层序、4个三级层序组成,经历了一个完整的湖泊初始发育、扩张及萎缩阶段,主要发育扇三角洲、碳酸盐岩浅滩、半深湖-深湖、辫状河三角洲等沉积体系.不同的沉积体系形成于不同的湖泊演化阶段,地震响应特征也不同.扇三角洲和碳酸盐岩浅滩发育于湖泊初始发育阶段,扇三角洲表现为填充型楔形前积反射,沿凸起边缘断坡带呈朵状分布;碳酸盐岩浅滩表现为水进型丘形叠瓦状反射,呈椭圆状分布于水下古隆起带上,椭圆的长轴方向平行于水下古隆起带走向;半深湖-深湖相暗色泥岩发育于湖泊扩张期,表现为平行连续中弱振幅反射,在庙西北洼和渤东凹陷深陷带最为发育;辫状河三角洲发育于湖泊萎缩期,表现为低角度中高频、中弱振幅前积反射,沿凸起边缘挠曲坡折带呈朵叶状分布.庙北地区油气显示普遍,这种沉积体系识别与刻画结果对于该区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97.
冰湖是研究气候变化的重要指标之一,了解冰湖分布和变化的特征,对认识冰川与气候之间关系和冰湖溃决灾害评估有着重要意义。运用遥感资料监测念青唐古拉山西段近40a来的冰湖分布及其变化,并结合DEM研究冰湖垂直分布的变化,探讨影响冰湖分布和变化的可能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区冰湖数量和面积近年来都呈迅速增加趋势,冰湖增加150个,冰湖面积增加4.384km2。气温升高、冰川融水增加是冰湖增多和面积增大的主要原因;(2)冰湖垂直分布变化明显,新增冰湖个数峰值位于海拔5 500~5 700m,占新增冰湖总数的61%;新增冰湖面积峰值在海拔5 400~5 700m,占新增湖总面积的44%;冰湖面积在大部分海拔高度上均呈扩张态势;(3)海拔高于5 400m的区域,1991-2009年新增的冰湖数量远多于1972-1991年。冰湖在高海拔区分布的变化对念青唐古拉山区冰川消融以及气候垂直变化具有一定的指示作用。  相似文献   
998.
青海察尔汗盐湖固体钾盐物质组成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察尔汗盐湖为我国目前最大的钾肥产地。根据钾盐层的矿物组成可以确定钾盐开发的难易程度以及化学组成可以确定钾盐富集层位并可对资源量进行估计的原则,通过在察尔汗盐湖别勒滩区段和察尔汗区段野外系统取样和室内的分析测试,研究了固体钾盐层的矿物组成、化学组成和物理参数。结果表明,别勒滩区段钾盐层最主要的钾盐矿物是杂卤石,其矿物晶形完好,排列紧密,表明液化开发至"中期阶段"即可利用,此段22.42 m以上钾盐的资源量约为2.5亿吨,主要赋存层位为断续的5段;察尔汗区段钾盐层最主要的钾盐矿物为光卤石,其矿物晶体排列疏松,表明液化开发到"晚期阶段"才可利用,察尔汗盐湖3区段3.55 m以上资源量共约为0.89亿吨,钾盐的主要赋存层位为浅表的60 cm以浅的盐层。对该区段钾盐的物理参数进行探讨,为察尔汗盐湖的进一步研究和固体钾盐的开发提供了新资料。  相似文献   
999.
系统回顾了国内外冰湖溃决灾害风险研究现状,结果显示,以往冰湖溃决灾害风险评估研究过多集中于冰湖溃决致灾诱因、特征,溃决危险性评价和溃决概率预测以及溃决洪峰流量及其演进模拟研究等自然风险方面,而承灾区经济社会系统脆弱性、暴露性和适应性风险研究却较为缺乏。因此,开展冰湖溃决灾害综合风险研究,不仅对冰湖溃决危险性评价意义重大,而且对于下游承灾区防灾减灾和预警体系建立也具有重要的理论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00.
选用由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NCEP和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NCAR联合开发的新一代中尺度数值模式WRF(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 Model)模式,采用两重网格单向反馈嵌套的方法对扎陵湖和鄂陵湖区域的大气边界层特征进行数值模拟,并把湖泊水体下垫面替换为草地下垫面以设计另一组去除湖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